无障碍 | 办公自动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专题>平安建设专题

通化县着力构建“四个体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新成效

作 者:吴庆超 来 源:通化县委政法委 时 间: 2022-12-17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检验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和谐有序的试金石。近年来,通化县立足实际,狠抓基层社会治理,构建“组织、工作、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开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局面。

        一、构建“组织体系”,建强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社会治理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党的领导贯穿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为基层社会治理把脉定向。一是把“党支部和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围绕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组建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组长,将党组织与基层网格有机融合,提高网格组织化水平,把基层一线变成治理“前哨站”。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党的力量全融入,推动网格治理参与更广泛、保障更有力、治理更精细、服务更有效。截至目前,已成立网格党支部227个、网格党小组756个,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二是持续完善党建工作。深入推进“四个一”活动,打造“红色物业”示范小区16个,建立党群服务中心26处,包括1处已经投入使用的书记项目网格服务站。建立7+N便民服务体系,将红色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真正做到“党员沉下去、民意浮上来”,将党的工作由社区所属党员向社区内全体党员延伸。社区党组织整体统筹下沉单位党员、辖区单位党员、物业企业党员等党建力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火车头”,依托基层党建凝聚辖区资源力量,统一思想办实事,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工作引领作用。

        二、构建“工作体系”,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经络循环”

        全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一是实施“五长制”管理。即:街长(包保县领导)—路长(包保街道领导)—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县领导和街道领导下沉社区,以“五化”闭环工作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落地落细。坚持提出“说明书”“路线图”式的具体措施,努力提高可操作性,做到精准把握、有效落实。二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县61个机关党组织和1400名在职党员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疫情期间,在职党员协助网格员分别被安排到楼栋包保、核酸检测点、维护秩序中,从走访排查、政策宣传、闭环管控、人员监测隔离到疫苗接种等大量关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选派754名机关党员干部担任“楼长助理”,建立工作台账,充分发挥包保协调作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环境卫生、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等相关工作192次,帮助基层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760余件。三是聚焦发展短板。在基层工作队伍、人员法治素养、智慧社区建设上不断提速加力。把社区(村居)干部作为干部队伍的后备军,提高社区(村居)干部的薪酬待遇。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动态监测社区运行状况,提供高效便捷的社区服务。加强法律知识普及宣传,大力实施法治乡村(社区)带头人、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让城乡居民懂法、知法、守法、用法,用法治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线上培训40课时,线下培训3次,培养“法律明白人”1123人。

        三、构建“服务体系”,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系统功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营造居(村)民关系友好、人民生活美好的社会环境,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一是以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为统揽。打造“网格+综治中心+信息化”的风险预警机制,努力把“小网格”打造成发现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前沿阵地,重点围绕“化解居民矛盾,共建和谐邻里”主题,做到群众在哪里,网格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调解工作就覆盖到哪里。二是建立“1+1+N”工作模式。积极开展“友邻携手、相知相帮”活动。通过延伸网络触角,在基层编织起严密的关系网。将城乡退休党员干部、在职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居民群众、平安志愿者等各阶层社会力量纳入基础管控队伍。全县共组建“友邻互助联防组”基本防护“微网格”922个;建立村(社区)网格化“友邻互助组”5416个;线上建立“友邻互助组”微信群和村(居)民议事微信群1894个。三是做实培训管理工作。定期召开网格员、志愿者、“三长”、友邻互助组组长等基层工作人员培训课程,邀请法律、心理、消防等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讲解,全面提升我县基层服务队伍业务水平,使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真正延伸到楼栋、深入到家庭、扎根进人心,确保各项惠民措施顺利运行、平稳落地。目前已累计培训4次500余人次。

        四、构建“保障体系”,做强基层社会治理“肌体骨骼”

        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城乡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方面入手,从而构建友好包容性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一是突出民生保障治理。探索依托“红色e家”APP中民生诉求版块,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相关工作内容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吉林省居家老年人寻访关爱”信息系统为载体,重点对60周岁以上常住居家老年人的数量规模、家庭结构、健康状况、照料情况及监护人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进行信息采集。对留守、独居、特困等8类老年人不定期提供巡视关爱探访服务,巡访过程中发现的老年人生活困难情况做好政策对接,目前,已完成采集8404户、10187人,开展寻访关爱1871次。二是开展帮扶工作。为特殊群体老年人建立帮扶对子26对;开展看望留守、空巢、困难老人等活动3次惠及143人;义诊送药2次惠及34人;健康知识讲座4场惠及163人;开展“爱满夕阳”关爱空巢、孤寡、失独老人等特殊群体服务项目,直接受益204人,间接受益1500余人。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培训,为通化县户籍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推荐服务1824人次。先后利用周末志愿服务日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参与人数1.5万人次。全县221支志愿服务小分队,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600余场(次),宣传教育5万余人次。疫情期间,30余支志愿者队伍提供县城消杀、物资运送、送菜上门、暖心汤圆等志愿服务120余次。三是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百姓“说事点”等为载体,进一步发挥乡贤文化、家训家风的教化作用,将德治教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以加强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激活农村社会治理“一池春水”。兴建“道德积分超市”用小积分换取村民大受益,促进先进典型纷纷涌现,乡风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