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快大茂镇以争做全县乡村振兴战略一面旗帜为目标,围绕“生态文明立镇、文化旅游活镇、新型农业兴镇、商贸集聚强镇”,破难题,补短板,强基础,惠民生,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持之以恒抓改革、促开放、优环境,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坚定不移抢抓机遇,借势“通台合作”,首个浙商企业吉林永佳生态环境有限公司顺利落户。“十三五”期间,全镇招商引资项目10余个,引进域外资金3.15亿元,一批本土企业实现崛起,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顺利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攻坚任务,完成新茂村苗圃地11亩土地收储和供热管线13亩土地征收工作;完成教育园区集体土地、宅基地核定工作;完成县地震观测站、河南大桥建设征地拆迁工作等8项征地拆迁工作。创城期间,实施北出口环境改造工程和包保物业弃管小区,为我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坚持不懈补短板、理秩序、提品质,乡村面貌日益改观。打造全县“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定位更加清晰。“千村示范”强势启动,整村推进改造4个。紧盯人居环境改善,“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8067万元,铺设道路51.72公里;新建维修边沟、围墙2.5万延长米,粉饰围墙6.3万平方米;修建桥梁4座,水泥管桥13处,群众出行得到有效改善,实施路长责任制,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全面提升全镇亮化、净化、绿化、美化档次,安装路灯617盏,改造农村危房403户,改厕1484户,栽植各种绿化苗木26.3万棵,花卉541万株。评选美丽庭院2383户、干净人家1635户,基本实现了“村村整洁”“家家干净”目标,美丽乡村建设向“各美其美”迈进。
三是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每年保持在3000万斤以上,订单农业、畜牧养殖逐渐成为我镇农业主导产业,成富生猪养殖示范区、繁荣村脱贫产业园等现代农牧业小区2个,农业正在向标准化生产推进。特产质量效益双提升,以道地药材为主体的中药材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贝母、平地人参、林下参、细辛种植面积突破5.5万亩。瓜果产业强势增长,香瓜、西瓜等传统瓜果种植超过2000亩,已在虎湾线形成产业带。旅游业支撑力增强,“快大茂十特”“虎湾线十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全力以赴抓攻坚、强弱项、克难点,攻坚任务成效显著。举全镇之力决战脱贫攻坚。投入资金432万元,实施脱贫产业项目17个,探索打造出一条产业多样、结构合理、收益稳定的多元化产业扶贫模式,全镇247户、45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人口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050元增加到9598元,开展两轮扶贫领域专项整治,“两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壮士断腕”重拳整治生态问题。逐个啃下了违建别墅、“大棚房”、“毁林种参”、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等“硬骨头”,排查违建别墅50余栋,率先在全县开展违建别墅的清拆工作,拆除违建“大棚房”104个,清理“毁林种参”下山地块71块12.85公顷,“河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行,守护快大茂镇绿水青山。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龙泉村水浸地、都赶线棚膜土地承包等问题得到妥善处置,江沿水没地拆迁工作顺利实施,打造了高标准居民小区。快大茂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板更加厚实,底色更加鲜亮。
五是用情用力办实事、惠民生、增福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生事业支出每年稳定占全镇预算支出85%以上。累计投入151余万元,完成镇中心校、都岭学校和江沿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镇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各类保障资金1750万元。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费任务100%;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任务100%。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愈完善。发放各类保障资金,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扫黑除恶”战果显著,安全生产零事故。国防动员深入开展,每年稳定向军营输送高质量兵源,助力我县全省双拥模范城实现九连冠。圆满完成第七次人口普查任务,统计、民宗、档案、退役军人、团委、妇联、关工委等事业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