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办公自动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魅力通化县>通化县简介

通化县历史沿革概述

作 者:吕景阳 来 源:本站原创 时 间: 2022-05-12

    通化县历史文化悠久,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设上殷台县,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哥勿州都督府,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始称“通化”,现属吉林省通化市管辖。

 

旧石器时代

现存大安洞穴遗址,距今10万至20万年,是长白山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西周初

通化县之地为肃慎南界。

周宣王时期

通化县之地为韩侯领地。

韩侯失国后

通化县之地并入被周王朝册封的诸侯国“箕子朝鲜”。

东周

通化县之地为燕国辽东郡属地。

  

秦初

通化县之地属辽东郡。

统一后

通化县之地属“卫氏朝鲜”辖境。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

汉设玄菟郡,统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通化县为幽州刺史部玄菟郡上殷台县。现存赤柏松汉代古城遗址、古“长城”遗址。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1年)

卒本扶余占据高句丽县,始称高句丽。通化县之地属高句丽管辖。

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

高句丽遣使奉献,求臣属玄菟郡。通化县之地为其控制。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辽东太守公孙康自立辽东侯,领玄菟等五郡。通化县之地属玄菟郡。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公孙康击破高句丽城。通化县之地为公孙氏政权控制。

  

三国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

公孙康臣服于魏。通化县之地为公孙氏政权控制。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

司马懿率兵斩公孙渊,通化县之地遂入魏之版图。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

因高句丽数次骚乱、叛服无常,幽州刺史毌丘俭率步骑军万人征讨,大战于梁口(今通化县江口村),破丸都山城,刻石记功。石碑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通化县之地复魏之管辖。

  

泰始十年(公元274年)

置平州辖辽东、玄菟、带方诸郡。通化县之地属玄菟郡。

永嘉之乱后

北方先后出现少数民族割据的地方政权,通化县曾为前燕、后燕之地域。

东晋之后

通化县之地属高句丽。

 

南北朝

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5年)

高句丽迁都平壤。居住于长白山北部的肃慎族逐渐强大,建立勿吉国。通化县地区北部为勿吉属地,南部为高句丽属地。

 

通化县地区北部为勿吉属地,南部为高句丽属地。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

唐太宗诏谕天下伐高句丽。通化县地区南部为高句丽属地。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6月,唐高宗乘高句丽内乱之机,任李勣、契苾何力率兵救援兵败的泉男生(代为高句丽莫离支),又命将军庞同善、薛礼等共同征讨高句丽。通化县地区逐渐属唐。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

9月,唐军攻克平壤城、灭高句丽。12月,唐高宗下诏,设安东都护府统辖高句丽故地。通化县之地设哥勿州都督府,治哥勿城(今通化县三合堡村),属安东都护府管辖。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

武则天为平息营州之乱,采取怀柔政策,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通化县之地属震国公管辖。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震国,自号震国王。通化县之地属震国王管辖。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

2月,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震国更名为渤海国。通化县位于渤海国西京鸭绿府正州。通化县出土了渤海金钵等珍贵文物。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因安史之乱,安东都护府被撤销。通化县地区并入渤海国。

  

天显元年(公元926年)

辽国灭渤海国,更名东丹国通化县之地属东丹国。

开泰六年(公元1017年)

通化县之地为东京道辽阳府正州所辖。

  

金太祖灭辽,通化县之地属东京路婆速府管辖。

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

蒙古军灭金,东北全境为之管辖。通化县之地属沈阳路。

  

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

辽东设“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通化县之地属之。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

置辽阳行省。通化县之地属辽阳行省。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

明设立辽东指挥使司,通化县之地属之。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

明增设奴尔干都司,下设卫、所。此时女真人不断南徒,通化县之地为女真人主要集居地区,属奴尔干都司建州卫。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建州卫都佥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以赫图阿拉为都。通化地区为清王朝入关前的重要基地。

  

清初

通化县属盛京岫岩州,后以保护发祥地为名实行封禁。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

分岫岩东边地置通化县,通化县建置。

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

通化县属盛京、兴京府。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

通化县划出临江、辑安、柳河县后,县境东至红石砬子临江界,西至富尔江兴京界,南至苇沙河岗辑安界,北至龙岗分水岭柳河界。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通化县将德生半个保划归临江县后,东至五道江岭临江县,其余未变。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

通化县属奉天省东边道。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

通化县划大荒沟以北归金川县。县境东至五道江岭临江县界,西至富尔江兴京县界,南至苇沙河岗辑安县界,北至龙岗分水岭柳河县界,东南至老岭分水岭辑安县界,东北至曲柳川金川县界,西南至富尔江桓仁县界,西北至龙岗柳河县界。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

通化县归奉天省直属。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

伪满洲国宣布成立。10月,以民国通化县政府为基础,建立伪通化县公署,隶属伪奉天省。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

伪满洲国建立伪通化省。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

伪满洲国将伪通化县通化街公所划出,成立通化市,设伪通化市公署。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

伪满洲国首都迁至通化县城。爱新觉罗·溥仪在通化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伪满洲国灭亡。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通化。9月,蒋亚泉受冀热辽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委派到通化地区工作。10月,接收了日伪政权,先后组建通化专员公署、通化市人民民主政府、9个县市人民民主政府,为通化新政权建设做出重要贡献。10月1日,通化县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安东省通化地区专员督察公署。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

2月,成立通化省,通化县市民主政府隶属通化省。5月,撤销通化省,通化县市民主政府隶属安东省领导。9月,通化县市民主政府随人民解放军战略转移。11月2日,国民党52军195师进驻通化,占快大茂、英额布、大泉源等地。12月,“四保临江战役”打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辽东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陈云、军区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肖华亲临通化指挥战役。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

5月,东北民主联军击退国民党军向临江的四次进攻,取得“四保临江战役”胜利,通化再次解放。通化县市民主政府迁回通化市,隶属辽宁省领导。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

9月,通化县市民主政府划归安东省管辖。11月,根据安东省政府决定,通化县市分署,通化县党政机关迁至快大茂。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

5月,辽宁省与安东省合并,改为辽东省。通化县隶属辽东省通化专员督察公署。6月,根据辽东省指示,将县、区、村政府一律改为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

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通化县属辽东省通化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5月

通化县直接隶属辽东省人民政府领导。

1954年8月

经国务院批准,通化县划归吉林省。24日,中共吉林省委决定,通化县与通化市合署办公。

1955年7月4日

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通化县与通化市分署。

1958年9月18日

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成立通化县人民公社。

1959年1月

通化县人民公社总社改为通化县人民公社联社。

1959年3月23日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化县建制,并入通化市。

1962年6月9日

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通化县建制,成立通化县人民委员会,驻地通化市。通化专区辖2市、7县、1自治县。

1970年

通化专区改称通化地区,地区驻通化市。辖通化、浑江(驻八道江镇)2市及通化(驻通化市)、抚松、柳河、海龙(驻梅河口镇)、辉南(驻朝阳镇)、集安、靖宇等7县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1971年

通化县迁驻快大茂镇。

1985年

撤销通化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通化县划归通化市管辖,至今。

 

2022年5月12日校对 [纠错]

[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