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通化县教育局局长胡希财做客通化县政府网站访谈栏目,围绕规范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解读相关政策,解答家长疑虑。
问:为什么全国上下都在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这项工作?
答:近些年来,各种形式“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不断增加、愈演愈烈,网络上也曝光了一些“只来校园打卡、发传单”“只和师生拍拍照走走形式”的“进校园”活动。这些形式主义让师生和家长们深恶痛绝,着实加重了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负担。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对此十分关注,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规范“进校园”活动。县政府及教育局在走访教师、家长的实际调研中也发现,如果放纵各种“进校园”活动,不仅增加了学校及老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也消耗了学生和家长的大量精力,不利于学生快乐成长,也不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所以,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是非常必要的。县里也将其定义为“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来落实。
问:规范了社会事务进校园后,会不会影响学生家长进校园?
答:请各位家长们放心,学生家长进校园是家校沟通的载体,属于正常校园事务,不在社会事务进校园的规范范畴。规范了社会事务进校园,学生课业外负担减轻,家长需要承担的相应负担也会随之减少,总体来说,对家长朋友是十分有益的。
问:学生家长进校园需要注意什么?
答:各位家长进校园,需要注意:进校园要有合理的事由,如:参加家长会、与教师沟通孩子学习情况等。要应遵守学校的出入规定,提前报备、登记一下。同时,为保障家长的合法权益,各位家长进入校园后也要尊重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秩序,不要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
问:目前,我县都允许哪些社会事务进入校园?
答:今年,根据我们公开的“白名单”,有11项社会事务允许进校园,分别是:“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活动进校园;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红色故事进校园;“劳模工匠”进校园;保密宣传教育进校园;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校园;消防安全教育进校园;防溺水安全教育进校园;交通安全教育进校园;国家版图意识教育进校园;“吉林生态日”宣传活动进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进校园。
问:不在“白名单”上的其他社会事务如果想要进校园,需要履行什么流程或手续吗?
答:白名单”以外的社会事务原则上不得进入校园。这是我们推出“白名单”的工作初衷,也体现了通化县坚决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工作决心。
问:怎么才能进入我县的“白名单”?
答:我们始终非常严格地守住“白名单”的“准入关”。因特殊情况需临时增加的进校园事项,须严格履行审批报备程序,在不突破当年社会事务进校园计划总量的前提下,经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审核同意,并报省教育厅备案后才可以开展。
问:县教育部门如何监管各学校履行“白名单”?
答:首先,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核制度,要求各学校必须做到“凡进必审,从严控制”。教育局局长、各中小学书记(校长)为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核人和第一责任人。所有进入中小学校园或要求中小学师生、学生家长参加的社会事务,须按照归口管理原则,向教育局相关科室逐级审核报备。未经审核的社会事务,不得进校园。其次,建立公示制度,要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每半年对进校园的各项社会事务进行公示公开,主动接受广大师生、学生家长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我们还畅通了举报渠道,开通了中小学教师减负投诉举报电话(0435-5227166),及时受理并查处违规进校园社会事务和相关责任人,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实行动态监管,督促落实到位。
访谈期间,通化县教育局表示,《通化县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2024年)》,经与上级沟通备案后,已于今年7月22日在通化县政府网站面向社会进行公布。从 2025年起,“白名单”将于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前,按照审批报备程序建立并公布。届时,也请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