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化市各级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着力实施民生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转型跨越步伐加快的良好态势。在职工就业方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在职工工资方面,严格落实国家工资政策,职工工资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从业人员和工资收入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一)就业总量继续扩大,就业结构日益优化
从数据分析来看,通化市从业人员就业总量持续增加。2015年末,通化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117.5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17.4万人,增长17.4%。就业结构日益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通化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就业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转变,加快了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也逐步趋于优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继续提高。2015年末,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为65.3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5.63%,比2010年末下降8.89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 23.3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9.9%,比2010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43.3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6.9%,比2010年末上升3.36个百分点。
(二)平均工资快速增长
近几年,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仍处于中高速增长的区间。在政府“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引导下,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大幅增长。2015年,通化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3671元,比2013年增加8076元,增长22.7%。其中,城镇国有单位在岗职年平均工资49129元,比2013年的增长30.4%,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调资及发放绩效奖金,拉动了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快速增长;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3811元,比2013年增长14.5%;城镇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年年平均工资40752元,比2013年增长17.7%。
(三)私营个体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私营个体经济是通化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准入门槛低,成为低技能普通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渠道。私营个体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2015年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在岗职工从业人员28.1万人,比2010年增加8.7万人,充分发挥了就业“蓄水池”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
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经济持续探底、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少。因高校扩招学生陆续毕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等不利因素影响,造成通化市劳动力市场面临较大的压力。作为通化市两大支柱产业的冶金、食品行业,由于受冶金行业不景气影响,冶金行业持续萎靡不振,龙头企业陷入经营困难,无法提供新增的就业岗位;食品企业普遍规模小,龙头企业作用不明显,很难提供更多新的就业岗位。新兴的旅游行业、互联网+、健康服务业等,由于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只能吸收少量的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再就业人员,无法接纳更多的劳动力。
(二)行业间平均工资水平差距大
从分行业统计数椐看,2015年,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教育58620元,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52309元,金融业51852元,这三个行业年平均工资分别比通化市平均水平的高出14949元、8638元和8181元。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农、林、牧、渔业26022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5719元和住宿餐饮业25331元,这三个行业年平均工资分别比通化市平均工作少17649元、17952元和18340元,最高行业的工资比最低行业的工资多33289元。
(三)产业升级,人岗不匹配
未来一段时期内,通化市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的问题,存在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淘汰落后产能,一部分产业工人将面临成为新的失业群体的问题。由于这些产业工人学历较低,掌握的技术比较单一,很难适应产业转型后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从而较难在新兴产业中就业。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积极就业
1.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根据劳动力市场对用工的需求,制定以用工需求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训计划,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操作训练,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各类用工培训,通过提升就业技能促进就业。
2.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从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入手,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加快私营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通过健全完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激励和引导有利于促进私营经济的投入、产业调整、项目布局和企业发展。在规划建设上,向民营经济倾斜;在政策的制定落实上,站在民营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资金、土地、财税等涉及民营经济生存发展的问题上,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多的优惠,总之,要引入全新理念,激发各种活力采取多种措施,运用多种手段,助推民营经济的健康成长壮大,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市雏形,是农村政治文化中心,是农村工业化的基地,也是农村小商品集散地和农村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它有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巨大空间。小城镇建设应结合本地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确立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镇形象。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缩小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
由于目前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导致劳动者收入的参差不齐,已是必然,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超过了承载能力,将不利于社会稳定。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建立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困难群体的扶贫力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让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者不缴税,控制金融等垄断行业工资水平,从而缩小行业间的工资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