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泉涌酒坊:
位于吉林省通化县大泉源乡大泉源村遗址距通化县域快大茂西南20公里距通化市38公里,,鹤大公路穿境而过。2007年5月31日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代。遗址现存千年古井一口、古发酵窖池一座(探明而未发掘近百座)、古甑锅灶台一座、木制酒海53个(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个、国家三级文物49个)、地下水泥酒海20个。清代宝泉涌酒坊属近现代重要的工业史迹,遗存的古井、古发酵窖池、古甑锅灶台、木制及水泥制酒海群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完整体现古代酿酒工艺流程的文化遗存之一。该遗存对研究东北地区传统的酿酒工艺及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国古代酿酒工艺的活化石。这个发酵窖池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宝泉涌酒坊时期。
“大泉源”古井,古时候闻名遐迩的“关东第一泉”,又称“宝泉”,女真部落发现此泉并凿泉为井,以此井水酿出传世美酒。2007年发掘出土,下部是用圆木剁成、中部以石块垒成、上部套落两节水泥管,可见明末、清初和民国三个不同时代的修缮特点。这口古井水清澈透明,在井沿上就可看到井底有一个碗大泉眼喷涌不息。1939年(民国28年)根据这口古井,在当地村民的强烈要求下,根据村内的宝泉古井,村、乡正式定名为大泉源。
古发酵窖池具有关东满族酿造工艺中崇尚木质器具的特点,古窖池四壁和底部皆镶嵌木板,窖内残留的酒料已碳化变黑,可见年代的久远。其特点一是与土、砖等隔离,使酒无异味;二是木板有保温隔凉性能,利于曲种和原料发酵;三是木板表面不易粘料,便于取料和清扫。经考古探测,厂区内还分布不同时期(清至民国)建造的古发酵窖池200余个,因生产需要不能全部发掘出土。
古甑锅灶台是古代酒坊蒸馏出酒的地方,灶台为石砌、方形,南面为灶门,东侧前有一石墩,为接酒时放置酒篓所用,灶坑里有很厚的柴炭灰,边墙被熏成黑色,令人不难想象到古人酿酒的艰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