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文化与满族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始于明代。后金皇太极时(公元1626—1643年),女真人已经开始造纸,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的真正源头,来自满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
萨满(saman)一词,满语意为“巫人”。
萨满文化指我国满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及其文化。而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属于拜物教,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它将许多自然现象、动物植物、祖先都认为是神,顶礼膜拜。信奉萨满教的有中国北方地区通古斯语族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和锡伯族,突厥语族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另外蒙古语族的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在历史上都信奉过萨满教。
满族萨满教信奉的神很多,大约有170多个,有天神、地神、祖先神等。其中嬷嬷神就有160多个。嬷嬷神即老太太神,管着许多事情。例如:欧木娄嬷嬷,管子孙后代延续;萨克萨嬷嬷,管儿女亲事;威虎嬷嬷,管进山不迷路;达苏苏嬷嬷,是土地神,管一带地方的日常事务等等。
这种神灵崇拜经常用图画予以表现,剪纸便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满族儿童有摆“嬷嬷人儿”的游戏,就是把嬷嬷神人化了的剪纸,这种嬷嬷人剪纸都是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指分开,人物的衣着都是地道的满族装束,这种剪纸粗犷、朴实,别具特色,是古老巫神文化的遗存。
满族人生活在林海雪原中,许多动物、植物,与他们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多以动、植物为图腾,动物主要有:虎、豹、翼虎、狼、蛇、海东青(鹰)、熊、野猪、水鸟和乌鸦等。用图画、剪纸等形式予以表现,其代表作是龟与蛙,在题材上与汉族迥异,眼睛用香火烧,身上不打毛,在表现手法上十分独到。
满族最重祭祖,即祭祀祖先神。在每个族长家的西墙上都置有祖宗板,上面有一木匣,里面是鹿皮口袋装的皮条,一嘟噜表示一辈,几个兄弟几个疙瘩,这叫子孙条子,也有用绫条或布条的。祖宗板前,贴一挂签,这是一幅地道的满族剪纸,是白色的,因为满族有自己的审美习俗,认为白色吉祥,红色凶险,与汉俗迥异。挂签上面刻有满文,读作“佛尔郭出课”,为“奇”、“瑞”之意。
满族民间剪纸由于地理的因素,民族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满族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
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大都是通过母女传承的方式,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有着母系氏族社会的胎迹。由于长白山区的独特历史和地理因素,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使满族的民间剪纸作为活态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至今,可说是满族古老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她有着区别于其它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风格。
一、题材独特: 许多作品剪的就是满族人物,男人的长辫子、马靴,以及长袍、马褂、马蹄袖;女人的大头翅头型装饰,马蹄底和花盆底“高跟鞋”,都是典型的旗装。
许多作品表现了满族的习俗生活,描绘了信仰、生产、生活、节令和婚丧等习俗,还表现了始祖神话、传说故事的种种场面,具有鲜明的满族民族特色。
二、材料独特:
有的老艺人,还能用柞树叶、桦树皮、苞米窝子(玉米棒外皮)等天然材料剪纸,从中也看出了满族剪纸的悠久历史。
三、造型独特:
一部分传统的人物造型,如嬷嬷人等作品中的人物正面站立、左右对称、五官阴刻、两手下伸、五指分开,酷似远古的岩画。人物的脸部多数为正面或侧面造型,极少见有介于正面和侧面之间角度的脸部造型。造型古朴苍劲、浑厚粗拙、骠悍有力,有着氏族部落时代的浓厚气息。
还有的满族人物剪纸,不是用于贴在墙上或窗上的,而是摆在窗台、柜盖上的“立体”剪纸。剪纸人物的身子和腿是双层纸,可站立和坐下,男子的辫子直立头顶冲天,可折到背面去,别致有趣。
四、剪技独特:
满族民间剪纸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民间剪纸的技巧,它线条粗犷,动物、人物身上多不“打毛”(指细小如毛的小锯齿),多阴刻,少阳刻,朱白对比强烈,整体简洁明快。
除用剪刀剪纸外,还有撕纸和熏纸等特别制作技法。有的眼睛等小孔是用香火头烧出来的。
五、构图独特:
整体构图不是采用现代美术只有一个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采用我国民间传统的散点透视。在大多数说故事的作品中,用洞窟式的一个个空间分割,来表现空间和时间的错落和挪移。有的一幅剪纸作品就是一本连环画。在许多表现复杂场面的作品中,人物与背景互不遮挡,互为挪让,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在剪一些传统人物和动、植物时,采用了对折、四折及二连方、四连方等对称折叠剪法,但没有特别复杂的五折、六折、八折等团花结构。